不要迷戀“鍋”,“鍋”真的是個傳說
“老鋪子家味道”一品留香鍋餃和百寶香鍋
?
古老的湘潭城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……
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一共有二十五個兒子,二十五個兒子里的成長子朱標(biāo)早逝。被立為太子的朱標(biāo)如果能繼承大爺可能會是一代仁君??墒撬槲涠迥昃退懒恕:槲淙荒?,太祖皇帝方才駕崩,屬于典型的白發(fā)人送黑發(fā)人。
太子一死,朱元璋剩下的二十四個兒子里邊,除了三個年幼的,剩下的二十一個就分封到各地做藩王。一個個藩王都是手握重兵,太祖的本意是打造家天下的王國,用藩王鎮(zhèn)壓各地的造反。所以,當(dāng)朱元璋帶著他孫子皇太孫朱允炆檢閱藩王的部隊時,朱允炆問過皇爺爺一句話,各地造反有叔叔鎮(zhèn)壓,萬一我叔叔造反呢?誰鎮(zhèn)壓呢?不幸言中,朱允炆一即位,即明惠帝,就下詔削藩,燕王朱棣就反了,起兵發(fā)動“靖難之役”,奪了江山,遷都北京。
叔叔燕王造反奪位,侄兒皇帝朱允炆逼得自己放了一把火而不知所終,史料也沒有一個詳實的記載。
湘潭有一支何姓,主要分布在湘江支流涓水中下游兩岸,其始祖于明永樂二年(1404)由江西遷來湘潭,先藏銀塘,繼移居縣城東隅金泥灣,后定居于碧泉,因其總祠堂于清乾隆年間建于錦石,遂被稱為湘潭錦石何氏。民間認(rèn)定其始祖何必華(字汝川)即是在歷史上失蹤了六百年的明建文帝朱允炆。在家族內(nèi)部一直流傳著一個十分隱秘從不對他姓公開的家傳說法,即本族的始祖系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,因躲屠殺而逃離血海,落腳湘潭銀塘,娶銀塘何氏女為妻,因而改姓何氏。此一說法至今仍在分散居于各地的家族人員中得到傳承。
? 這是一個誕妄的說辭,還是一個有著歷史真實作為依托的傳說呢?似乎已很少有人去認(rèn)真考究了。但是隨這個傳說留下來的一個關(guān)于吃食的故事卻一直被人所傳承。相傳建文帝朱允炆在逃難時,一路風(fēng)餐露宿,只帶出了隨身的幾個侍衛(wèi)和少許家眷、丫鬟以及糧草。天子落難,已不再奢求原來的錦衣玉食,但果腹總是頭等大事。眾侍衛(wèi)和隨從一路上伺候這位少皇帝苦不堪言。人多又趕路,大家的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,困苦不堪。有一天,一位侍衛(wèi)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,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,架上自己的頭盔,把面和一些菜勻成團(tuán)放在盔內(nèi),在盔下燒著柴禾,過了一會兒,他從盔內(nèi)取出烙成的團(tuán)一嘗,酥脆可口、芳香撲鼻。沒想到建文帝朱允炆也聞到到了這種香味,胃口大開,一連吃了好幾個。到了湘潭落腳地,隨從們把這個吃食和當(dāng)?shù)氐囊环N餃子又結(jié)合起來,改用鐵鍋烙,加香油煎。結(jié)果吃起酥,聞起香,一傳十、十傳百,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留香鍋餃。朱允炆一時興起,也不管自己還是不是在位的皇帝,一高興便賜了那個發(fā)明的侍衛(wèi)一個一品官,把這一器皿賜名“百寶鍋”。歲月更替,朝代變遷,建文帝已是一個傳說,而“一品留香鍋餃”和“百寶鍋”卻淵源傳承至今……